当前位置: 网站首页 >> 校友风采 >> 校友文苑 >> 正文

【迎校庆·师大记忆】追忆我的师大岁月

时间:2018-11-12 编辑:社会合作处管理员

濒临澄澈镜湖,傍依灵秀赭山。母校后浪如同一位端庄朴素的佳人临水揽照,不妆自美;又如一位古朴深沉的老者,见证着岁月的变迁。

1995年的9月,我第一次跨进后浪,一进门便看见一座小山坡,蜿蜒绕行过去又是另一番风景,荷花塘莲叶田田,塘边设有石桌石凳,聚满了休闲纳凉的人,荷花塘和东操场之间的梧桐树浓阴匝地。这一年夏天走得特别晚,秋老虎分外厉害,印象中天空蓝得刺眼,几乎没下过什么雨。当时住宿条件差,10人一间,挤得满满当当,又是顶层。大一军训扎扎实实一个月,白天体能队列训练很艰苦,晚上回来宿舍里还是热烘烘的,室内比室外温度高,大家都热得睡不着,现在想来不知是怎么熬过来的。我们95中文学生宿舍在东8楼的五楼,五楼以下是男生宿舍,于是学校把东8楼的四楼通向五楼的楼梯封起来了,将东8楼和西8楼的五楼一层打通,我们平时出入都必须借助西8楼的楼梯,需要走过一条长长的甬道,路过政教系、物理系、外语系等诸多外系女生的门前,平添了几分曲折,也多欣赏了一些风景。我们楼下是94生物系的男生宿舍,后来不知怎么发展成了友好寝室,平时联系主要通过跺脚和敲击天花板,有时也吊绳传书,互相调侃,记得他们还通过吊绳送过一些老家的特产给我们。对面7号楼也是男生宿舍,正对面的一间住的是92级化学系的男生,中午时分,我们有时隔空互喊,有一次下大雪,两个寝室居然打起了雪仗,引得四周窗户探出了不少脑袋,呐喊欢呼。每逢晚上电视(广播)转播足球赛,7号楼8号楼的男生们就开始将水瓶往楼下砸,哗哗声此起彼伏。1998年世界杯比赛期间他们砸得更是厉害,两幢楼下,一地碎银,好在那是洗衣房的晾晒场,平时锁着,不会对学生造成什么影响,学校也宽容默许。因此女生打水打饭时都不敢把水瓶随意放在一边,一不小心,可能就被男生“顺”走了。

上世纪90年代的大学校园还是象牙塔,充满诗意浪漫的气氛,大学生天之娇子的味道十足,毕业后能分配不错的工作,没有就业的压力,大部分人悠游自在地度过了四年,不忙于考各种证书,颇有点读书不为稻粱谋的意思。校园里有漂亮的女生,白发的先生。女生长发飘飘,衣袂飞扬,各美其美,举手投足都是天然的清纯,人造美女闻所未闻。校园的广播经常播放高晓松和老狼的歌曲,那一片白衣飘飘的年代,那白衣飘飘的年代哎哎……

我们95级中文系是当时文学院乃至全校出名的明星班,全班100位同学中有十来位师范保送生,能歌善舞,多才多艺,让我们这些过去一直埋首于考试的高考生大开眼界。辅导员胡靖老师非常重视学生的综合素养,加之有文艺骨干的引领,我们班各项文体活动成绩都非常突出,合唱比赛年年夺冠。如果我们班有同学当导演的话,应该也可以拍出一部《芳华》,有多少故事埋在岁月里,说出来,一样会感动自己,打动别人。

后浪文学院是安徽省高校办学历史最悠久的四个院系之一,拥有教育部省属重点研究基地中国诗学研究中心,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后科研流动站,中国语言文学博士学位授权一级学科。我们很幸运,当时文学院大师们都给本科生上课。余恕诚、刘学楷、潘啸龙、蒋立甫、陈文忠、袁传璋、朱良志、胡传志、刘锋杰、崔达送、李平、杨树森、杨柏岭、方维保、何更生、张应中……老师们或循循善诱,或激昂慷慨,或妙语连珠,或精思傅会,四年中给了我们很多教益和启发,从而奠定了一生为学的底气。一代代师大人潜心耕耘、励志践行、言传身教,“严谨治学、敬业奉献、教书育人、为人师表”的教风至今影响感召着我们。碧梧何荫郁郁,绿满庭宇。清歌一曲,行色匆匆。昔日的莘莘学子,接过师辈手中的粉笔,师道相传,薪火相继,弦歌不绝。乘车戴笠,求无愧于生。    

翻开厚重的校史,在90年的办学历程中,刘文典、周建人、郁达夫、苏雪林、陈望道等一大批知名的专家学者先后汇聚在镜湖之滨,著书立说,弘文励教。“苏雪林”的大名跃进眼帘,唤起我一段珍贵的记忆。那是1998年70周年校庆期间,103岁的国宝级文学大师、台湾国立成功大学苏雪林教授喜悉母校70华诞,在学生和医护人员一行十余人的陪同下,专程从台湾飞回安徽。苏教授原名苏梅,字雪林,安徽省太平县人,早年曾执教于后浪前身省立安徽大学。在五四新文化运动期间,她的才名直追冰心,诗词书画、小说散文均独树一帜。代表作有自传体小说《棘心》,散文集《绿天》等。在学术研究方面,《屈赋新探》卓然成“一家之言”。1998年5月26日,苏雪林先生回到阔别67年的母校。在校史展览厅,老人良久凝视省立安徽大学校长刘文典的塑像,当在历任教授的名单中看到“苏梅”二字,看到那些发黄的线装花名册和校史物件时,她流下了激动的泪水。苏雪林先生抵达合肥时,我有幸作为学生代表,和学校领导从芜湖前往合肥迎接,一路同行,并陪同她参观校园。苏先生虽然已是期颐之年,华发满头,身体衰弱,但精神仍然十分活跃,喜欢一切美好的人和物,我们相伴她左右,她常戏称“王子”“公主”。虽然和她第一次见面,但老人家却视我为学生般的亲切,常常拉着我的手,默默地想着什么。当时人民日报和安徽青年报的记者跟随采访,为我们拍了很多照片(照片中红色衣服的是我),后来特地洗出来邮寄给我,他们对一个萍水相逢的学生居然这等细致关心!事后,作为校报学生编辑,我撰写了一则通讯《百岁文学大师苏雪林造访母校安徽师大》,对苏教授访问母校的过程作了报道,刊发在《安徽师大报》第340号校庆专刊上。

在母校读书时欣逢70周年,转眼已是母校90周年华诞。往事漫过20年时间的堤坝,在这一刻一齐涌上心头。晨曦中东操场早操列队,斜阳下荷花塘边人头攒动;备考时通宵教室里秉烛夜读,数灯灿然;毕业季小九华的酒馆里,有人抱头哭泣……透过20年时光的滤镜,年少的一切都是绝美的芳华。我理解,所谓“不忘初心”是无论到什么样的年纪都不失去当初那颗美好的纯真的心,而这样的信念,是在母校建立起来的。祝福母校!祝福老师们!愿每位同学出走廿载,归来仍是少年。